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财务经营分析已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核算,升级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支撑工具,用以支撑经营决策、精准识别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
尤其在制造行业,从营收分析、毛利分析、费用分析到税前税后利润的全链路损益分析需要贯穿销售、生产、供应链等多环节,传统各业务系统+Excel手工报表已难以满足高速决策需求。因此,构建基于BI平台的自动化、智能化财务经营分析体系,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 跨系统数据处理难
财务经营分析所需的收入、成本、费用等数据分散在ERP、CRM、SRM等业务系统中。各系统主数据不一致,例如A产品在CRM中是主数据编码是A01,而在ERP中编码是A001。传统模式下需人工清洗,耗时长容易出错。
2. 费时费力且数据滞后
传统模式下,财务团队需从多系统导出数据并手动清洗合并,同时成本分摊,ERP系统关账后,再数据清洗合并,再出上个月的财务经营分析报告,已经是本月中旬了,数据时效滞后。
3. 领导不满意
收入、毛利、费用分析需要从多个维度:产品、渠道、大客户、各事业处等维度进行拆解分析。传统Excel/PPT只能展示静态数据或者大宽明细表中,缺乏交互,领导深陷数据海洋中,自己找结论,对财务经营分析工作不满意。
1. 打通数据孤岛
通过BI平台的数据集成模块(如ETL工具)结合统一数据仓库,可将ERP、CRM等系统数据自动抽取至统一数据仓库,并在统一数仓中将各来源数据通过主数据对应、异常值处理、特定规则数据清洗、转换后,建立标准化数据模型,为集团级的财务经营分析做好数据铺垫。
2. 降本提效
BI平台支持预置数据清洗规则、自动化更新看板。以损益分析为例,原需3天的手工报表生成压缩至1小时完成,原先月中出具财务经营报告,月初系统关账后第二天即可出具。同时具备实现一次开发,终身复用、自由拓展的效果。将财务人员的时间精力从繁重的数据清洗统计中抽离到经营业务问题发现与管理中,极大提升了财务人员工作效率和效果。
3. 提升领导满意度
BI平台通过联动、下钻、跳转等交互功能,实现交互式深入分析。例如发现营销费用超预算时,可下钻至二级费用科目(广告费、促销费)、区域(华东/华南)等多维度,快速定位异常原因。同时通过可视化图形,让数据分析更加可读,让领导从数据海洋中解脱出来,实现“想看哪里点哪里”,便于迅速发现问题,提升对报告满意度。
1. 搭建数据治理体系
打通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孤岛,需要完成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表格抽取、清洗等处理工作,更需要对各系统中的主数据进行匹配对应,最后考虑新增主数据合规。只有搭建了完整的数据治理体系,才能保证财务经营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2. 搭建指标分析体系
通过对业务流程梳理、集团战略分解,搭建起了从全链路财务经营分析指标链路,对各链路上的实际值、预算值、预算达成率、预算差、环比和同比,搭建完整的指标分析矩阵。具体如下图所示:
3. 搭建报表体系
为集团决策层搭建了整套财务经营分析报表体系,从营业收入分析、毛利率分析、营业费用分析、营业外收支分析、税后净利和EPS分析,实现全链路追踪报表体系搭建。各个报表都是多维分析,从成长性、预算达成性两大视角,当月和年累时间两大时间跨度,给出了全面的财务经营分析。
1. 项目与企业简介
某家电企业年营收超20亿元,成立40余年,产品涵盖油烟机、热水器、洗碗机、厨房定制等全品类,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及东南亚。该企业是集研发、制造、营销为一体,面向全球的品牌型销售制造企业。
该企业各业务系统没有整合,数据没有有效治理,指标口径不一。现在仍然大量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人力重复投入,耗时费力。管理层报告仍旧大量使用PPT进行汇报。在该背景下,开启了BI平台的财务经营分析项目。
2. 项目成果与价值
该项目为企业搭建了跨业务系统的数据治理体系,同时完成了对指标口径、取数逻辑的统一化梳理,搭建了指标矩阵,直到开发了完整的财务经营分析BI报表。
通过此项目,企业报告产出时效提升了66%,报告运营人天下降93%,新报告开发人天工作量下降83%和主数据变更报告更新时效提升92%。